全文節錄自
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58323

台灣這三種水果跟東南亞很有關係:「柑仔蜜」「蓮霧」「檨仔」身世解密

2017/01/12, 生活

責任編輯:楊之瑜
核稿編輯:吳象元

台灣的芒果非常好吃,芒果冰也是一絕。芒果的台語叫「檨」(suāinn)、「檨仔」,多年來我一直找不到確認的語源,目前只知中國閩南語系的漳州、泉州、潮州語發音差不多,並找到芒果的越南語發音接近稱之Xoài,柬埔寨高棉語的發音也是svay。
  
芒果原產於印度,在兩千多年前就傳到東南亞。芒果早年印度梵文名字的發音āmra,在中國佛經中可以找到漢字音譯的「菴羅」、「菴摩羅」、「菴婆羅」、「菴沒羅」等。今天,芒果的印度語發音aam、孟加拉語發音āma、斯里蘭卡語a ba也都諧音。
  
目前全世界大都跟隨英文而稱芒果為Mongo,而Mongo 可能源自印度南方的泰米爾語(Tamil language),這種語言現在還通行於東南亞的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。
  
芒果的泰米爾語發音māṅkāy,可拆成兩半來看: māṅ的音接近芒果印度語的音aam,就是水果的名稱,而kāy 在泰米爾語則是水果的意思。我們可以推論,泰米爾語芒果的發音māṅkāy 傳到了東南亞,所以馬來語、印尼語、菲律賓語對芒果的稱呼都是諧音Mangga。此外,芒果泰國語的ma wng、寮國語的音makmuang,應該也都源自māṅkāy。
  
到了十六世紀之後,最先從歐洲到東南亞的葡萄牙人,把芒果及其在東南亞的名子Mangga 帶回到歐洲。在歐洲,芒果的葡萄牙文Manga,西班牙文、荷蘭文、英文則是Mango。最後,Mongo 成了全世界對芒果最普遍的名字。
  
芒果的名字,相對於上述的語源系統,另一個語源系統就是閩粵語的「檨」,以及諧音的柬埔寨高棉語、越南語Xoài 了。
  
根據台灣的清代文獻,中國的芒果最早產自台灣,稱之「檨」或「番檨」。清康熙五十八年(一七一九年),福建巡撫呂猶龍曾將台灣「番檨」進貢給康熙皇帝,還寫了奏摺介紹一番。結果康熙皇帝大概沒有試吃,就批示說,因從未見過「番檨」,所以要看看,「今已覽過,乃無用之物,再不必進。」
  
說來好笑,台灣在清代時,芒果就是很重要的水果,很多有錢人都會在家裡種棵芒果樹,台灣也有不少「檨仔林」「檨仔腳」的地名,當時種植芒果還有繳稅,而康熙皇帝卻說芒果是「無用之物」。
  
「檨」這個字從何而來?一般也都說在台灣創造出來的。日本時代台灣文人連橫在《雅言》書中說:「台灣之檨字,番語也,不見字典,故舊誌亦作番蒜,終不如檨字之佳。」
  
我們或可推測,當年在為suāinn這個音造字時,以發音相近的「羨」(siān,suān)字,加「木」字邊(芒果樹很大),就成了「檨」字;另有人用「蒜」(suàn)字,但後來以「檨」字通行。
  
連橫在《台灣通史》又說:「檨:即檬果,種出南洋,荷人移植」,所以一般都認為「檨」這個字的語源可能來自東南亞,就像「蓮霧」源自馬來文、印尼文Jambu,由荷蘭人引進台灣。但如上述,芒果的馬來文、印尼文、菲律賓文都是Mangga。
  
有關「檨」 的語源,我曾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是源自豬的英文Swine(與德語Schwein、荷蘭語Zwijn 諧發)。怎麼說呢?因為芒果以前在東南亞是用來養豬,荷蘭人引進台灣最初也是養豬用的。
  
我馬上問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,他立刻說不對,因為當年台灣的荷蘭文獻中已有芒果樹的紀錄,荷蘭文稱之Vangagsbomen(Mango tree)。
  
對傳入中國的芒果,十七世紀在中國(主要在廣西)的耶穌會波蘭籍傳教士卜彌格(Micha Boym),他在一六五六年出版的《中國植物志》書中,用圖文介紹在中國生長的芒果,以Manko 對應漢字「曫」。
  
我查了中文辭典,「曫」(ㄌㄨㄢˊ)直接的意思是黃昏,是不是說芒果的顏色像黃昏呢?但《說文解字》說「曫音如蠻」,那麼「曫」就可能是Manko 的音譯。
  
此外,我看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的果部中也提到芒果:「菴羅果,樹生,若林檎而極大……色黃如鵝梨,纔熟便鬆軟。」「菴羅果俗名香蓋,乃果中極品。種出西域……五、六月熟……今安南諸地亦有之。」
  
這段文中,有一句「菴羅果俗名香蓋」,這「香蓋」二字,如果用切韻(古時以兩字之音拼合成一字讀音的注音方式)來讀,似乎接近越南語Xoài 或台語「檨」。另有一句「今安南諸地亦有之」,就是說越南也有這種水果。
  
以此來看,越南語Xoài 可能出自中國南方對芒稱的俗稱,但也可能正好相反。於是,我去請教在政大教授越南語的越南裔台籍老師陳凰鳳(越南名Tran Thi Hoang Phuong),她說越南語xoài 應該是外來語,但與中國無關,建議我往印度方向尋找語源。我去找了,但只找到與越南相鄰、關係密切的柬埔寨高棉語對芒果的發音是svay。
  
哈!「檨」的語源真的很難找,或許源自早年南亞、東南亞的一種方言吧!
  
今天,台灣的芒果有很多品種,除了最早的「土檨仔」之外,主要是一九五四年自美國佛羅里達州引進的「愛文芒果」(Irwin),以及一九六六年高雄果農黃金煌培育成功的「金煌芒果」,都非常香甜好吃。
  
在台灣以當季新鮮芒果、芒果剉冰、芒果冰淇淋做出來的「芒果冰」,更是很多台灣人及外國觀光客的最愛。
  
最後補充一點,台語如果說有人「生檨仔」,則指此人得了一種性病,因腹股溝淋巴腺發炎及腫大有如「檨仔」而得名。

 

書籍介紹

蚵仔煎的身世》,貓頭鷹出版
作者:曹銘宗

全球美食天堂台灣,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:蚵仔煎、牛肉麵、滷肉飯、珍珠奶茶……走過、路過、吃過這些美食,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?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?
《蚵仔煎的身世》旁徵博引,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,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,帶領讀者從《黃帝內經》談到基督宗教聖歌,從網路閒聊說到字典考證,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。

作者現任台灣文史作家、講師、導遊,聯合新聞網「讀書人」專欄作家。曾獲三次吳舜文新聞獎「文化專題報導獎」,並曾任聯合報記者及主編、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、中興大學駐校作家、飲食文化基金會「2009飲食文化系列講座」講師、文建會1997基隆文藝季「基隆廟口文化」訪查計畫主持人。